第439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439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39章

 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,就得留神大宋官场的一条铁律——扳倒首相的人永远别想当上首相,哪怕多年以后当上了,也是因为别的事情。

  曾布很老了,他等不起。于是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,借刀杀人。他要扶植起一个人,用这个人去搞倒韩忠彦。那么这个人就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。

  1,必须有一定的身份,不然进不了顶级官场,没法对抗首相;

  2,这个人必须是新党,旧党人他指挥不了;

  3,这个人的根基要比他差,哪怕知道自己被当枪使了,也没法拒绝,更没法报复;

  4,这个人此时此刻必须处于官场低潮,这样他给这个人机会时,这人才能不得不抓;

  5,这人的性情要好,要能挑起来事,制造争端。可在关键时刻,还能听话,不让矛盾扩大,影响他本人的闪亮登场;

  纵观宋朝官场,符合以上5点的人真的不太多,可以说是太少了。他想了又想,终于惊喜,上苍还是爱他的,千难万选,居然还真的给他留了一个这样的人。

  这人听话,曾经对所有上级都零拒绝服务;这人能斗,亲手炮制过同文馆冤案,把旧党人连同高滔滔都抛上风口浪尖;这人有节制,以才情论,是宋朝官场里第一流的风雅人士,某些方面连首席文豪苏轼都不相伯仲;这人也很倒霉,一直努力工作几十年,这时被章惇连累,被贬到了南方,在杭州城里当闲散官。

  就是他了,种种条件都符合,可谓天作之合。说干就干,他悄悄地派人去联络,给这个人先通通气,一方面在开封城里给他做铺垫,官场上、新皇帝,各方各面都要打点到。

  帮他就是帮自己,曾布做得很来劲。

  他不知道的是,他根本就没看清楚这个人的本质。他失算了,事实上在这个阶段,世上没人能看清这个人真正的底蕴。这是个妖孽,是近20年以来宋朝政局不断反复,从最初为信念、荣耀而战,到后来为党派为恩怨而斗,一系列的血腥龌龊中孕育出来的集大成者。

  在这个人的身上,再没有原则,曾经的荣耀、追求、信念都被一次次的政治风暴吹走了,他目睹了良臣如王安石被罢免;圣贤如司马光身败名裂,险些连坟墓都保不住;文豪如苏轼颠沛终生;长者如范纯仁衰败老盲;党魁如刘挚、梁焘、刘安世流放至死;强臣如章子厚也翻身落马。

  等等等等,这个世界还有平安吗?连安全都谈不上,还说什么荣华富贵?!这些例子把他刺激到了,阳光的人在逆境中变得耀眼,阴沉的人在逆境里皈依了黑暗。这个人渐渐地变得加倍的小心、谨慎、精致、风雅、和畅。

  他像一条五彩斑斓的毒蛇,花纹美得让人陶醉,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他……什么,他是毒蛇人们还喜欢?呵呵,试问谁第一次见到这个物种时就提防呢,夏娃也是在吃亏后才知道的真相!

  这个人,叫蔡京。中以海南人姜公弼的事最著名。

  海南岛太偏了,识字的人都少,怎么能论到文章呢,直到宋朝立国近140年,仍然没出过一个进士。这实在是没办法,学问是讲究传承的,就算是不世出的大天才苏轼,也得有出色的先生给他启蒙。

  姜公弼自学成才,等到需要拔高时,上天赐福,把苏轼贬到了他的家乡。苏轼耐心地指点他,临别时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一首诗——沧海何尝断地脉,朱崖端合破天荒。写完这两句之后,突然收笔不写。姜公弼不解,苏轼说,“候汝登科,当为汝足。”

  多年之后,姜公弼终于金榜题名,可惜那时东坡已经离世了。他不远千里,到许州找到衰老的苏辙,苏辙在扇子上为兄长补足全诗。

  ——生长芸间已异方,风流稷下古诸姜。适从琼管鱼龙窟,秀出羊坡翰墨场。沧海何尝断地脉,朱崖端合破天荒。锦衣他日千人看,使信东坡眼目长。

  这首诗见证了海南岛第一位进士的成功之路,由八大家之中苏氏兄弟合力完成,如果存在,是中国文献界里不可多得的珍宝。

  以上的事很阳光,让人很佩服很激昂,似乎这就是苏轼的精神内核了。真的吗,如果只是这样,那么苏轼就只是个精神胜利法的大师,在逆来顺受里让自己不哭出来罢了。

  何来伟大呢?

  蔡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,他是这个时代在概率一定会产生的动物。他是北宋连续20年不断升级的党争的终极产物。

  可以说,没有蔡京,也会有樊京~

  他的心灵和做事方式要由后面发生的事来一一剖析,在那之前,只有就事论事才能逐渐地看清楚他,而不是上来就下结论,武断是研究历史时最讨厌的事情。

  人需自救天才救之,在曾布想着提拔蔡京之前,蔡京早就展开了自救行动。说实话,他怕。他被贬到杭州了,这地方是美,在宋朝已经公论为天下第一风景区了,公职旅游休闲有什么不好的?好……好在哪儿啊,元祐之前这里是贬职的终点站,苏轼不止一次地到这儿了。可是元祐以后,这里只是块踏脚板,贬到这儿的仁兄贤弟们,十有八九个都会迅速上路,被贬到更远的天涯海角去。

  谁敢说他蔡元长与众不同,能在杭州城里静等官复原职呢?所以要自救,天随人愿,只是贬下来不到半年,机会就来了,只要抓住,不禁回京有望,甚至加官进爵也在把握之中。

  但是,这机会不好抓啊。真要和这个沾了边儿,以后就算飞黄腾达到了首相的位置,也有人指着脊梁管骂,一骂就是几十年,哪怕是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来。

  到底是什么事呢,说来很风雅,宫里的大太监来杭州城,给新皇帝挑名人字画了。说到翎毛丹青,举当时宋朝全国,连苏轼在内,蔡元长也足以排进三甲之内,以蔡元长之能,无论是亲自操刀,还是帮着搜寻挑选,该太监都会搞到精品中的精品,满载而归。

  如此一来,蔡京让该太监满意,该太监让皇帝满意,利益链条转动,蔡京的前途一片光明!可是后患也真不小,前面提到了,这会有骂名的,前名臣宰执文彦博就是例子,当年他只是送了一件蜀锦袄给仁宗的爱妃张美人,就被一直念叨到哲宗的同文馆之狱事件中,当成了文家的历史污点来参考。

  这怎么受得了,当宋朝的官,第一重要的就是名声。

  可时至今日,名声值几个钱。纵观帝国20年,名声越大的,被泼的污水越多,受的迫害最惨,新旧两党谁都没跑了,都在受害之列。

  蔡京早就想通了,名声,是这个时代里最没用最虚伪的东西!我不要,我要的是享受。注意,这是蔡京一生的终极目标,不管他后来造成的恶果有多大,他的本心并不复杂,连带着他的作为也不是那么的凶残血腥。

  这一切都要从这个机遇抓起,蔡京打点起十二分的精力,陪着这个大太监在杭州城周围寻觅,把散落在民间的高人遗迹挖出来不少,更精益求精,施展全身解数,创作了十几幅字画,托大太监带进宫去。

  蔡元长有十足的信心,用自己的作品打动新皇帝。政治上不说,在丹青笔墨方面,他清楚自己是活着的传奇,这一点,就连他的政敌们也没法否认。

  这位大太监满载而归,回京之后才知道他带回来蔡京的作品有多正确。赵佶作为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中文艺天赋数一数二的大天才,早就在珍藏蔡京的作品了。

  有记载,蔡京作京官时,有两个管事级的杂役对他非常恭敬,在最热的三伏天里,亲自为他挥扇乘凉。蔡京很满意,一时高兴,在两人的扇子上各提了一首杜甫的诗。小事一桩,过后就忘了,可是隔了几天,突然间这两个杂役衣帽崭新喜气洋洋,听人说各自的家里都重新装修了。

  一问才知道,当时的端亲王赵佶以两万贯把扇子收购珍藏了。

  这样一来,本来是给蔡京通关节的事,突然间对这个大太监也有了好处。活儿干得漂亮,很有办事能力,可以重点培养。

  从这时起,这个太监走上了宋朝的官场台面,成了赵佶的心腹人,在不久的将来,一次一次地决定了宋朝的命运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,他给宋朝造成的影响,比蔡京更大。

  他叫童贯。

  童贯是个有来历的太监,在庞大的太监群落里,从出身上就高人一等。太监,这是非常特殊的一群人。他们从本质上来说,只是奴仆,可是在功能上来讲,就实在太恐怖了。

  功能正常的男人能做的事,他们做不了;功能正常的男人做不到的事,他们在宋朝做得风声水起。比如说前面提到的,在高滔滔病危时主持过宋朝国政长达数月的陈衍、张士良,当上幕后太上皇了,牛不牛?

  并不是最牛的。

  太监最风光的时代是唐与明两朝,唐朝时太监随便决定皇帝的生死废立,明朝时的厂卫像开屠宰作坊似的成批杀大臣,这都空前绝后,可是在一项对国家最重要的工作上,他们比宋朝的同行差远了。

  宋朝的太监是历朝太监里的战斗机,他们是武装太监!

  北宋一代,宦官在军中的地位、贡献堪称卓绝,远的不说了,宋神宗时期的一系列西征战事里,大太监李宪威风八面,最辉煌时率军冲上天都山,把西夏自李元昊时修筑的皇宫烧得片瓦不存。这是何等的战功,放在任何一位名将的身上,也是主要的军功章。

  可以说,在宋朝想当一位名太监,就要从军。童贯走上了这条路,他的师傅就是李宪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